温州始终坚持将民营经济作为温州的最大资源、最大优势和最大特色,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近期,温州出台《温州市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举措》,细化形成任务清单195条,进一步推动中央、省级政策在温州落地见效。2023年,全市在册市场经营主体突破140万户,同比增长8.39%,其中私营企业超39万家,约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4%,吸纳就业占就业总人数的90%,并有12家温企上榜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聚力提信心增预期,全力破解要素瓶颈制约
一是优化土地配置方式。创新推行“数据得地”机制,探索建立“工业用地数据得地365应用系统”,实现企业从“跑腿要地”到“无感得地”。2023年,“数据得地”机制为89家优质企业精准供地2283亩。二是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创新实施“科创指数”融资模式,有效打通企业“科技资产—信用资本—信贷资金”转化通道,截至2023年末,温州辖内44家银行机构通过“科创指数”融资模式授信余额822亿元,累计发放“科创指数贷”505亿元。三是完善人才引育用留机制。推出“人才新政40条”4.0版,新增全职顶尖人才6名,引进培养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68名、创历史新高。深化企业外来用工子女入学便利化改革,符合条件的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家长常住地100%入学。
聚力降门槛扩领域,全力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一是鼓励民间投资。全面推行企业投资项目促产“一件事”改革,打造企业投资项目集成服务体系,推动实现“拿地即开工”“预验即试产”“竣工即领证”。二是强化创新驱动。重点面向“315”科技创新体系战略领域建立科技企业梯队培育库,支持民营企业实施科技攻关。目前,全市已相继落地一批“头部企业+大学(研究院)”创新联合体以及国科温州研究院、浙大温州研究院等68家高能级创新平台。三是盘活存量资产。建立领导分级挂钩联系机制,引导企业向强链补链延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扩大投资。2023年,我市实施“增资扩产”项目超1200个、计划总投资2500亿元,开竣工项目842个,带动民间投资412亿元。
聚力真公平破隐性,全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一是推动市场准入关键领域突破。加快全国首批民资控股参股的杭温高铁和三澳核电建设,其中杭温高铁项目开创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与民资合作新模式;全国首个民营资本参股、总投资1200亿元的三澳核电项目探索走出了民间投资参与能源领域混改的新路径。二是全面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全面落实平等对待内外资企业自查和政府采购名录库、资格库、备选库清理工作,持续清理招标采购领域违反统一市场建设的规定和做法。三是加强招投标领域整治工作。创新建立工程招投标“公优廉一体化”监管机制,实现对招标人、招标代理、投标人、监管人员、评委专家等五方主体的标前、标中、标后全闭环智慧监管,打造“公平、择优、廉洁”招标投标营商环境。
聚力拓市场促升级,全力提升产业能级
一是加快世界温州人内外互动。积极打造温商大会、粤港澳温州人大会等平台载体。成功举办中国(浙江)世界华侨华人新生代创新创业大会,落地“侨创小镇”,出台惠侨政策举措37条。二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十个一”机制,全力抢占新能源、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产业新赛道,近两年签约落地新能源项目总投资超4200亿元,打造形成“核风光水蓄氢储”产业全链条。三是大力发展平台经济。鼓励传统制造业企业发展电商事业开展电商销售,利用头部电商平台资源优势深耕温州细分产业赛道。在平台经济带动下,全市工业经济持续回升。2023年,温州市传统支柱产业总产值超9000亿元,新兴主导产业规上总产值超65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4%。
聚力优氛围增服务,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一是健全制度保障体系。出台实施全国首部关于“两个健康”的地方性法规《温州市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促进条例》。率先探索破产重整企业信用修复机制,省内首创征信系统“大事记”或“信息主体声明”等方式隔断失信记录,累计为51家破产重整企业提供信用修复。二是做好新生代民营企业家培育。大力开展“温商名家培育行动”,深入实施温商“青蓝接力”和“青蓝头雁”工程,完善导师“传帮带”机制,连续举办“温州民营企业家节”、中国(温州)新时代“两个健康”论坛等。三是推进困难诉求“直通”办理。持续完善“‘两万’行动+两个健康‘直通车’+帮企云+96666服务热线+维权服务平台服务体系”,将各类渠道收集到的企业问题诉求全部纳入“一表通管”,配套建立回访评价制度,做到“有问有答”,形成问题解决闭环。
来源:市发改委